党的十八大,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并就此作出一系列规定,在全国上下掀起崇尚节约、反对奢靡的新风气。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与懒惰相对的是勤劳,与奢靡相对的是节俭。
节俭养德。在古代,人们把节俭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认为俭约节欲有助于正心养性,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就会导致失去理智,迷失志向,足以毁损人格。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是清心寡欲,其中寡欲就意味着节俭杜侈,表面没有讲修养与俭约的关系,实际讲的就是节俭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 。诸葛亮进一步提出“俭以养德”。他曾在给他儿子信中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节俭可以修身养德,道德高尚的人,通过节俭培养其品德,恬淡寡欲,纯洁心灵,若不能排除心中的物欲干扰,就无法坚定远大的志向。“俭”本来就是一种美德,其中的“德”则是指高尚的人格,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精神境界。
“俭以养德”还有其更深层的含义,通过理智来淡化人的物质欲望,节制人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使这种追求合于道德,合于情理,合于礼义。把感官快乐和享受放在人生价值的第二位,而把对远大美好的理想、志向、人格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人不被耳朵、眼睛、双手等感官欲望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恰当。把心思放在游戏人生上,就会丧失道德 ,把心思放在玩弄器物上就会丧失大志。
民生在勤。勤,是对待生产劳动的优秀品质和良好态度,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勤是生财之道,致富之路。人要消费,必须勤于劳作,致力于创造。所以,古人把勤劳看得非常重要。“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众生活的根本保证在于勤劳,通过勤苦劳作,才有收获,生活消费才不会匮乏,还必须重视计划支出,量人为出,二者不可偏废。严复也说:“治家者,勤苦劳作矣,又必节食省衣,量人为出,夫而后仓有余粮之积门,无索逋之呼。”
勤俭治国得天下。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还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 :“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要他注意节俭,只有俭约节用,才能永久地维持王业。西周的周公总结汲取商纣奢靡败国的历史教训,告诫周成王要勤政事,杜骄奢,绝淫侈。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在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学派林立,但是勤俭节用的思想则是各学派共同的主张。孔子提出的“温、良、恭 、俭 、让 ”,他极力主张节俭而反对奢靡,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道家始祖老子曾指出为人处世须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中也把“俭”作为必不可少的一“宝”。
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他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在各派思想家的宣传教育和倡导下,崇尚俭约、反对奢靡成了华夏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并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古“成由节俭败由奢”。李商隐在“廉政诗歌”《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告诫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商纣王骄奢淫逸、挥金如土、饮酒作乐、奢华无度,导致“武王伐纣”; 汉文帝节省经费、体恤民生、承学祖训、以身作则,终成“文景之治”;唐玄宗前期,胸怀大志、励精图治、朝野上下,节俭成风,终为“开元盛世”,后期骄傲自满、忘记古训、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坠向衰败深渊。
传统俭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勤俭节约思想在现代就是要求我们工作勤劳,生活节俭。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将是永远倡导的精神,要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力、创造财富的意识。保持良好的勤俭节约的道德思想,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让我们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分钱,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全社会公民的一种自然习惯。
“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存节俭之心,处处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美丽天津,美丽北辰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