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坐落在时间与世界的边缘。——题记
一、在路上
受市组织部及院党组的委派,怀着几分荣耀,带着全院干警的寄托,我于2014年5月16日上午离开天津,踏上第七批天津短期技术援藏的行程。
当天下午4点半,我们到达成都,在机场附近休整了一下,第二天早上4点半起床赶飞机,等飞机越过横断山脉那片片雄伟挺立的雪山,我们于9点半到达号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昌都邦达机场 (海拔4334米)。
五月中旬的西藏,湛蓝湛蓝的天空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视神经,不远处山顶上的雪——不,是雪山——更是让我们的大脑神经窒息,一片空白,只剩下美。呼吸着冰凉而清新的空气,看着脚边沟渠里的冰凌,我们都没敢说话,只是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藏族同胞一把我们迎上车,就给我们每人服了两支红景天口服液及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片,还备了一袋袋的氧气。带着这些,我们便赶往了昌都地区的中心——昌都县城。
此次天津技术援藏干部共19人,连同重庆的30来人,我们一行便“飞驰”在邦达机场到昌都地区的130公里路途中,我们大概上午10时出发,到昌都贵宾楼时已接近下午1点。由于昌都县海拔相对较低(3200米),我们一路感觉是在下坡,从山顶走了山脚,没想到山脚下面还有山脚。
到昌都休息一宿,第二天上午九点我们便准时出发赶往丁青县城。从昌都到丁青有248公里,我们中午用40分钟吃饭,道上还没堵,到达丁青已经是下午七点多,走了近十一个小时。后来,开车的师傅告诉我,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一般人要走十四五个小时。因为沿途多是盘山路,悬崖绝壁随处可见,路面也常常被水冲断,我们便戏称这条道——317国道——是中国最难走的国道 。
到达丁青,一下车,我们便被迎接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和一碗碗热腾腾的酥油茶代表了藏族同胞对我们的爱戴和期望。经过短暂的寒暄,藏族同胞帮我们把行李搬到住处,便给我们时间让我们适应高原的生活了。
周日下午到达,周一上午我便到援建单位——丁青县人民法院——熟悉环境,开始了我的援藏的工作。
二、丁青法院
丁青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地区西北部,西接那曲地区的巴青县,南邻昌都地区洛隆县,北邻青海省囊谦县,东与昌都地区类乌齐县相连,全县面积约12955平方公里,比天津市面积还大,常住人口为81697人,其中96%为藏族。全县最高点为县境北部他念他翁山主峰布加岗日,海拔6328米,最低处系县境南部怒江洛河谷洛河村附近水面,海拔3300米,海拔最大高差为3028米,丁青县城的海拔为3900米。丁青地理位置显要,特别是在习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指示下,西藏自治区领导又发展出“稳藏先稳康” 的工作方针,由此可见昌都地区及丁青县在国家稳定中的重要性。
丁青县人民法院有在编人员22人,有院长1人和副院长2人,除杨院长外,其他干警基本上是80后的新生力量。在业务分工上,丁青法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工作组,其中,立案庭与执行庭由同一组法官承担,民事审判、刑事审判包括行政审判由另一组法官共同承担,还有就是行政后勤工作组。但是,丁青县人民法院的受理案件数在全昌都地区却是排第一,2014年第一季度收案85件,而昌都地区其他兄弟法院在同期受理案件较少的分别为5件和6件。较强的业务基础使丁青法院在近几年为昌都地区中院和其他基层法院输出了3名副院长和多名业务骨干。
西藏的年轻法官绝大多数未通过司法考试,业务能力亟需加强,我接受的援藏任务便是以审监庭的业务为基础,全面提升全院的业务能力和绩效水平。
三、援藏工作
第一周熟悉了受援单位的工作环境后,时值丁青县百姓大部分在山上挖虫草 ,院里的审判工作不太忙,我便展开了对全院干警进行业务培训的工作。从原则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同时,充分我在天津时的审判业务经验把大量的案例穿插在讲座之中。
首先,我针对西藏特殊的少数民族风情,以“社会主义法治与司法对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为题,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先进性及其对西藏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他们以法律工作为指引,促进当地的移风易俗工作 ;同时,也对如何预防法治的弊端做了简要说明,加强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我以做好审判工作为目的,系列讲解了“如何审透案件”、“如何准确适用法律”、“如何写好判决书”、“如何防止调解工作中的漏洞”等主题。同时,加强与丁青法官在个案上的研讨,对疑难案件共同分析。再次,还同全院干警一道,学习、讲解、讨论了《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刑法》、《行政许可法》以及三大诉讼法等重要法律规定的法律适用问题。此外,我还同藏族的法官一道参加当地的执行工作,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丁青法院的年轻法官都很勤奋好学,时常拿着一些疑难复杂的案件来讨论,我则给他们分析需要查明的相关事件,以及法律规则的适用方向,鼓励他们适当使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达到案件的公正、平等解决。在日常的工作和交流中,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并于今年6月1日儿童节放假的那天,我们一起“过林卡”、“耍坝子”,让我体会了藏族风情的休闲娱乐方式,成为我宝贵记忆中永不磨灭的一部分。
7月中旬,接到丁青县委通知,我和丁青法院杨院长及另一个优秀的藏族青年干警恩登曲培代表法院到色扎乡进行维稳教育工作;同行的县委领导是天津援藏干部,丁青县常委、常务副书记胡学春同志。我们一行在色扎乡整整工作了一个月。虽然条件艰苦,没有集中供电,没有热水,但在此期间我却有了很大的收获:对藏族同胞的走村入户工作使我切切实实体会到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精髓和成功方法。期间,我还观看了县电影放映队的露天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更使我体会到我党优秀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智慧和方法,以及藏族群众对党爱戴的原因所在。
藏族群众的纯朴是我援藏工作中的最直观感受之一。在刚出邦达机场,兴奋地看车窗外牦牛的同时,我就注意到在路边劳作的藏民不时地向我们挥手致敬。“我们素不相识,他们只是看到我们的车队”,想到这些,心中忽然升起一股暖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温暖了我的全身,润湿了我的双眼。随着下乡机会的增多,我们时常看到有上学或放学回家的孩子,他们远远地看到汽车驾过,都会立正站在路边,向我们敬礼致敬,形成了路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还有,每当我面对陌生藏族的百姓,向他们微笑,他们都会回报以微笑,有时还挥手致意。虽然我们的语言有障碍,但在心底我们却是架起了一座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
援藏工作中,我们还得面对着一个不得不比的群体:西藏干部。西藏干部大部分是藏二代,随着父母在孩提时进入西藏,他们大多已与藏族同胞融为一体,会操着具有本地特色的藏族方言与当地百姓交流。但他们的牺牲也是巨大的:往往是一家两地、三地,甚至是四地分居,对象、孩子、父母往往都不在身边,在这里的工作往往也是超负荷,有时深夜一两点还在开会。他们的身体也受着高原环境的侵袭,高血压、心脏肥大、脱发、失眠都是常有的。一次闲聊得知,县委李书记的爱人前期流产达四次之多,后来怀孕一个月就回内地,这才有了个可爱的小男孩。还有本地的藏族干部……援藏虽苦,但比起西藏的干部,我们实在都不值得矜夸。
最后,在援藏工作中,我们都还有一个绕不过的“坎”——高原反应。到昌都的第一宿,我就高原反应,翻来覆去睡不着。南开来的一个年轻援友,在邦达机场到昌都的路上就开始呕吐,后来还发了高烧。同到丁青的鲁老师,开始两天都没下楼吃饭,头晕脑胀,恶心呕吐。本来不高的五层楼,我们都需要中途歇上两次才能到达房间。每一个人的血压和心率都普遍升高,血压100/140是正常,心率也往往在100以上。高原反应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的工作效率,刚开始我用word准备讲座材料,打不到一页就没了精神与气力。一位老援友告诫我说,准备讲稿最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否则就会没气力讲话。看书、学习的精力也明显不如内地,如看书注意力不集中,一个上午看不到一小时就没有精神了……
但我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我们同来的几个人慢慢开始锻炼,不断加强身体适应性,逐渐可以睡上一个安稳觉,并在来之后两个多月基本适应了这里的情况。只是现在上楼还要喘气,不能快速走路,更不要说是进行剧烈运动了。
四、援藏生活
援藏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寂寞的。
丰富是因为会面临很多新鲜事物:高原透彻的蓝天白云、巍峨耸立的洁白雪山、频繁稀疏的高原阵雨、康巴汉子的特色发辫、女人们的长裙和红珊瑚、绿松石装饰、孩子们的高原红脸颊、热情奔放的热巴舞蹈、出入县城的喇嘛尼姑、道路旁的玛尼堆、五彩经幡以及听不懂的藏语审判……
寂寞则是由于活动范围太小和生活单调所致。丁青县城地处多重山谷夹逼下的河流的沿岸狭长地带,往东到昌都地区中心需要十多个小时的自驾,向西到那曲地区中心亦需要十多个小时的行程,除此之外,丁青县城便是贯穿317国道上昌都和那曲之间最繁荣的县城了。但整个县城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10辆出租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的辅助,我们每天的活动范围基本靠走,好在单位距住所的距离不远,我们每天便在方圆不超过1千米的范围自由走动,闲时就登上住处的后山远眺,遥望那引导我们一路走来的317土路。
在单调的生活中,我们援藏一行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加强食物的自给自足,来自民族中专的鲁老师是我们的面点组组长,四十七中的刘老师是汤菜组组长,来自南开的欧工是炒菜组组长,同样来自南开的杨大夫则是我们的炸酱组组长,周工是炸辣椒组的组长,我则是后勤组组长……于是天津包子、北京炸酱面、河南饺子、山东烙饼、红烧肉、羊肉火锅等特色美食便不断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不但自己受用,还引来上批援藏干部的眼馋和食欲……
在一天的繁忙之后,我们每个人便回到自己的住处,沉寂下心情,与家人和朋友聊聊天,感受那一抹近在眼前的亲情。下雨的夜晚最是让人纠缠,冷冷的夜不断侵袭着内心深处的温暖,三岁女儿的稚嫩声音总是回响在耳边:“爸爸,我都没有见过你”,“爸爸,你快回来吧!”心底又泛起了一片片涟漪,领导的嘱托与关怀、同事的挂念、亲人的嘱咐不断浮现在眼前……我悄悄站起身,来到窗前,面对外面的茫茫细雨,在心底轻轻说:“天津,我会回来的!但为了您和西藏的明天,我更会在这里牢牢坚守!”